挖潜地下空间,城市“里子”更出彩

时间:2024-12-10 来源:光明日报

微信图片_20240401133425.jpg

初冬已至,来自重庆的00后摄影师华州来到湖北武汉梨园·漫商业街游玩,“这里和8号线梨园站、东湖绿道无缝连接。前脚还在广场上拍摄,没几步路就能来到地下商圈吃晚餐,非常方便”。

在武汉,地铁8号线徐东站与汪家墩站之间的地下商业街徐东大街早已成了居民们的“心头好”,全长735米,设10个出入口和一个联络通道,经营面积约3000平方米,业态丰富多样,涵盖餐饮、便利店、精品零售店等70余间商铺。

如今,在很多城市繁华的街市之下,都潜藏着这样一片生机勃勃的“另一座城”——地下空间。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应用,正在不断融入城市的脉络和居民生活。

城市生长的新维度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是在城市地面以下土层或岩体中修建的各种地下工程的统称,包括地下铁道、地下交通隧道、地下停车场、地下商业街、地下通道、地下公共建筑、地下生产车间、地下发电站、地下能源存储设施、地下人防建筑等。”江汉大学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系主任陈震解释。

地下空间是极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这里不仅装着城市的“里子”,也逐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更是要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

为何要发展城市地下空间?

面对用地紧张、交通拥堵等“城市病”,地下空间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城市生长的新维度。同时,地下空间具有密闭性和环境稳定性,有利于构建综合性地上地下一体化防灾体系,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成为构建韧性城市的关键。能够有效减轻“大城市病”的症状,促进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打造环境友好型城市,推动城市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2024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中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筑面积已达32.76亿平方米。近期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探索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也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城市地下空间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目标、原则和路径,为城市地下空间有序开发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牵引和制度支撑。

统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充分挖掘地下空间资源潜力,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和利用效率,用地下空间“一张图”,打造出一幅幅壮丽的地下城市新画卷,可谓正当其时。

构建城市生活连通线

地处江汉平原、两江交汇的武汉,境内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错。受益于水,亦受困于水。因河湖的自然切割和物理阻隔,武汉城市交通面临极大挑战。

“武汉市地下空间建设大致经历了人防工程建设、平战结合、停车配建、综合发展四个发展阶段。”武汉市规划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黄峻介绍。从最初几乎“地下空白”到如今“地下大城”的崛起,武汉用了20年时间。其间,城市找准定位,不断“向下生长”。

地铁从地下穿越长江,缓解了“过江难”,被江河切割的武昌、汉口、汉阳三镇连成了一体。如今,“遁地而行”的轨道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共同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地下交通命脉,让城市发展在地理之困中逐渐突围。

除了“咽喉要道”,还有“毛细血管”,以综合管网为核心的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通过空间优化与调整,有效缓解了城市环境压力,促进了城市更新进程,并大幅度提升了城市治理的水平与效能。

此前,武汉围绕东湖布局的3个污水处理厂早已不能满足污染物总量减排的要求,周边又是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向地下延伸成了最佳选择。全国首条深层污水传输隧道——大东湖深隧工程由此建设。“如果按照3米一层楼计算,项目最深处相当于在地下挖了17层楼。”大东湖深隧项目负责人廉文杰说,项目在充分利用深层地下空间的同时,预留了浅层地下空间,为城市远期发展地下空间立体化利用提供了可能性。管道横跨武昌、青山、洪山与东湖风景区,服务范围约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00万人,日均传输污水约60万吨,对城市空间治理大有裨益。

在实践中,城市还以地铁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在一定步行范围内建设高密度的商业配套服务,城市地上、地下的空间复合利用不仅方便了居民,还使其成为繁荣城市商业的新空间。“地上”与“地下”并非简单相加,而是立体空间的有机融合,实现1+1>2。

位于地铁2号线的洪山广场百大鲜生市集在年初开业即火,是全国首个“地铁菜市场”。此前,营业30年的武昌区小东门菜市场闭市、拆除后,武汉地铁集团将洪山广场站近40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空间重新装修,承接了原菜市场商户。地铁乘客们拎着瓜果蔬菜肉奶禽蛋,成了洪山广场站一道独特的风景。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城乡建设局权益处副处长吴楚介绍,截至2023年底,武汉的地下商业服务设施共366处,包括商贸、餐饮、娱乐、商务、旅馆、旅游、培训、服务配套8类,地下空间总规模约524.32万平方米。

打开生态保护新场域

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极大地便利了城市治理和城市居民生活。与此同时,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也不容忽视。

在武汉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中建成的华中地区首座花园式地下净水厂,成了很多中小学生研学的目的地。地面,孩子们在公园草地上铺上野餐垫,摆好水果、零食,有说有笑,撒欢玩耍;地下,净水厂水处理设备日夜运转,每天可处理10万吨污水,用于绿化浇洒和黄孝河明渠生态补水。

按照《意见》所提出的“因地制宜、有序开发,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基本原则,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安全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将能更好确保地下空间开发安全。基于生态环境的优化与保护,越来越多的市政综合管线都转入地下,采用这种方式,以邻避设施为主的市政设施地下化得到有效推广。

“污水厂采用全地下式设计,地上建设景观花园,节约土地资源70%以上。”黄孝河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负责人李进告诉记者,通过污水、污泥臭气地下全封闭管理,可以把“邻避效应”有效转化为“邻利效应”,提升周边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及土地价值。

专家表示,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有利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城市用能体系,为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应用打开思路。诸如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可借助地下空间实现储存与利用。同时在增加绿地面积、减少城市碳排放、优化能源结构、封存二氧化碳等方面,地下空间也潜力巨大。

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来城校区图书馆的深处,地源热泵系统像是一个巨大的引擎,正源源不断地将地下深处稳定的地热能转化为图书馆供暖、制冷及热水供应的能源。“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面浅层水源如地下水、河流和湖泊中低温低位能热能资源,通过热泵原理和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是实现建筑节能减排的有效措施之一。”学校管理办公室副主任罗勋鹤说,它的工作原理是将夏季房间中的热量排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冬季则从土壤或地下水中吸取热量。在节能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按照每年使用6个月计算,可节约电能12万度。

业内人士表示,进一步释放其减碳固碳潜力,开展多场景地下空间减碳固碳技术创新、工程示范与应用推广,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前景广阔。“地热能是零碳能源,在未来可实现中国25%的碳减排。”在近期举行的“‘碳’索未来,数智武汉”——双碳高峰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王焰新对开发地热能充满信心。

赋予地下城市更多想象

就开发深度而言,专家表示,我国一般地级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集中在地下15米以内的浅层,省会城市开发深度拓展到地下15至30米的次浅层,而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开始向地下50米以下的深层拓展。可见,未来城市地下空间仍具备广阔的开发潜力。

地下空间在蕴含巨量能源的同时,还是一片科研的热土。例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江汉大学等不少高校也较早开设了地下空间工程专业,不断开拓科学研究新领域。2023年,江汉大学数字建造与爆破工程学院新设了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开设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与利用、地下建筑结构、凿岩爆破等课程,这正是为适应国家重大需求而开设的新兴紧缺专业,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工程问题的解决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

然而,地下空间开发并非易事。相较于地上,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更加依赖精细和先进的技术支撑。施工方法的选择、地质结构的勘查以及全面的科学规划和环境影响评估等,都对专业素养和技术实力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地下空间的规划相关法律尚有完善空间。

而随着各地对地下空间建设重视程度的逐渐增高以及相关意见的出台,开发地下空间所需的人力、财力与科技投入,将激发地质勘察、地下建筑、环境监测及设施维护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链和政策规定的拓展延伸与完善,为地下城市空间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增长点。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地下城市必将打开更多想象空间。我相信,在守牢安全线、守护好资源线的前提下,通过地下空间的优化开发利用,我们的城市韧性也将不断得到增强。”黄峻说。



原标题:挖潜地下空间,城市“里子”更出彩

来源:光明日报

初审:纪红

复审:朴姬妍

终审: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