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科学普及研讨会”在京举办,本活动是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第27期——《科普研究》学术沙龙2024年活动的第1期。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中国科普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通过学术报告、专家评议等方式,聚焦主题展开研讨。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段伟文主持。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新时代科普如何应对这一技术的加速创新?与会专家主要从两方面展开讨论。
一方面,探讨社会如何在科学素质、数字素养、创新和创造能力等基础层面重塑理念。段伟文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智能的冲击,阐释了创造力的内涵及其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重构,探讨了人工智能时代科技素养与创造力双螺旋再造的思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闫宏秀认为,技术使用者、技术设计(开发)者、技术监管者三方应协同合作,推动人与技术的关系走向紧密与向善。
另一方面,探讨如何以跨学科和科技人文的视角,推动人工智能科普与传播,拓展科普与科学传播的视野,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提出前瞻性应对之策。复旦大学生命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心教授杨庆峰从人工智能自身、人工智能与环境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未来关系出发,提出人工智能普及应分层展开和改变观念,分层即从透明性、关联性和增强性三个层次展开,改变观念即从工具到智能体、从对象到环境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人工智能指向民生,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李健民将人工智能应用解释为集体责任问题,分析了公众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中具有能动性和反身性的集体责任定位,以及公众在生成式人工智能中的集体义务。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刘永谋认为,应转变科学教育的介质、方式、内容,从知、情、意等方面全面提升科学精神的传播和培养。与会专家学者进行充分交流,提出了诸多完善研究的建议。
科普中国智库专题活动·《科普研究》学术沙龙是中国科普研究所依托《科普研究》学术期刊平台,面向科普研究相关领域高校、研究院所及机构,共同协作重点组稿的创新性系列专题活动。
原标题:科普中国智库举办专题活动研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科学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