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提出行动目标——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为竹产业产品质量、产品种类、产业规模、综合效益进一步提升作出更深入与细化的布局。
以竹代塑,一条中国特色的替塑之路
“以竹代塑”为减少塑料污染带来的环境与健康威胁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希望之路。竹子有很强的固碳能力。数据表明,竹林固碳能力远超普通林木,是杉木的1.46倍、热带雨林的1.33倍。竹子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之一。竹子还具有收缩量小、弹性和韧性强、种植方便、可自然降解等优点,是理想的可再生纤维来源。
提出“以竹代塑”是基于我国在竹资源与竹产业方面的优势。我国竹林面积达701万公顷,有竹类植物39属857种,占世界竹子种类1642种的52%。截至2022年,我国竹产业总产值达4153亿元,从业人员总数达1742万人,而且产业链条全。竹产业上游包括竹子及其提取物,中游包括竹建材、竹食品、竹餐具等各类竹制品,下游应用领域广泛,包括但不限于造纸、旅游、家居等领域。
福建南平一家竹加工企业生产的竹制品产品 / 张华迎 摄
治理塑料污染一方面在于回收废塑料,另一方面在于从源头上减少塑料使用,找到塑料的替代品。我国于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鼓励减少塑料消费,推广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替代制品,“以竹代塑”就是一项富有中国智慧的替塑创新。
根据竹子本身的特性,以及我国竹资源与竹产业发展现状,2022年中国政府联合国际竹藤组织共同发起“以竹代塑”倡议,倡议提出各国制定“以竹代塑”支持政策,推进科技创新、鼓励科学研究,为“以竹代塑”新技术利用、新产品开发创造条件,2023年的《计划》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和行动方向。
“以竹代塑”还需闯过成本难关
“以竹代塑”在减少塑料污染方面很有优势,但是也存在一些挑战。相比塑料,竹制品的成本高,主要是在采收环节人力消耗大,以一吨毛竹为例,砍伐、装车、运输等环节的人工成本将近450元,而平均市场价格只有不到600元。竹加工环节自动化水平也较低,规模效应较差。
鉴于此,《计划》首先提出加强科技创新支持,组织“以竹代塑”相关科研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及重大装备,加强“以竹代塑”产品深度研发,优化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提高竹林采伐、运输、加工环节机械化水平。
当前竹产业内多是中小微企业,尚未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未能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计划》提出,鼓励主要竹产区因地制宜拓展“原料-加工-产品-营销”上中下游产业链,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加速“以竹代塑”产品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鼓励发展竹产业循环经济,推行全竹利用产业模式。
竹签自动化生产设备 / 邓华 摄
《计划》还发布了“以竹代塑”主要产品名录,并提出要在重点场景进行替代,在日用领域竹材替代购物袋、餐具等,充分减少购物、外卖场景中的塑料使用;在建筑建材领域使用竹缠绕复合材料管道管材,利用竹材纵向拉伸强度高、弯曲度高的特点,替代工程塑料管道。
当前竹产品在市场拓展上还存在一定阻力,要努力降低竹产品生产成本,争取对比塑料产品获得价格优势。《计划》提出产销对接促进行动,借助大型消费展会,加强政企对话,畅通销售渠道;开展特色地区引领行动,在全国选择竹资源丰富、竹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5至10个“以竹代塑”应用推广基地,探索推广替代效果好、市场潜力大、公众易接受的“以竹代塑”产品,培育消费者的市场认知。
竹重点产区政策端齐发力
目前,各地已经有了一些推动“以竹代塑”的政策,在竹资源培育和竹产业创新上发力。
江西省提出实施竹产业“千亿工程”,到2025年,江西竹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000亿元,竹林面积稳定在1600万亩。自2021年“千亿工程”提出以来,江西省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5亿元用于支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较之前每年资金投入增长近50%。
在国际竹藤中心发起的一项调研中,数据显示在重点竹区经营竹林中,低收益竹林仍占据主导地位,亟须提升竹林的综合收益。在江西补贴政策中可见,对毛竹丰产林、笋用或笋竹两用林等方面的竹林种植补助标准比原来翻了一番。
福建省同样加快推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步伐,提出了竹产业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25年,全省竹林面积稳定在1819万亩,建设竹山道路5000公里,竹产业总产值120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在“中国笋都竹乡” 南平市,竹产业链不断延长,从一次性快消品到竹家具、竹材料深加工,当地竹产业显示出蓬勃生机。南平市金融局为鼓励企业研发“以竹代塑”推出的“竹塑贷”,截至2022年8月末,已发放贷款1.51亿元。
原标题:“以竹代塑”:好在哪?难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