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文物,来自敦煌→

时间:2023-10-20 来源:新华网

“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这根“丝”,让我们窥见丝路万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汉代张骞“凿空西域”后,丝绸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


在古丝路重要通道——甘肃省河西走廊,考古学家发掘出两汉时期数量可观的丝和丝织品,这些丝织品经修复后部分于今年9月在甘肃简牍博物馆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跨越千年时光,这些考古发现与古代丝绸之路以“丝”为轴绵延呼应,通过这根“丝”,我们又将窥见怎样的丝路万象?


图片


这块由不同颜色丝绸拼接而成的丝织品被文物工作者形象地称为“百衲衣”。


文物工作者推测,这件出土于丝路驿站遗址——敦煌悬泉置的丝织品,可能与当时边塞戍守士兵的生活景况有关。


图片


这件织锦残件采用汉代典型的丝织技艺——平纹经锦,此锦以深蓝为地,显黄、绿二色花,织出云气纹。专家推测该织锦曾为装饰用物。


图片


这件漆纱以平纹绢髹漆而成,因硬挺耐用、可适度防雨防水,一般多用作冠、带、履等成型服饰。在我国山东、河南等地,曾出土过春秋后期和东周时期的髹漆编织履残片。在位于汉代边塞的悬泉置遗址发现较多漆纱,不仅说明髹漆技术和髹漆纺织品顺着丝绸之路自东而西传播,同时也说明随着张骞“凿空西域”营建官驿,汉制冠服制度也延伸至此。


图片


丝带由一粗一细的两条织物搓捻而成,略呈绿色;帛鱼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团状米黄色帛鱼主体、红色尖饰和红色三角形饰。由于鱼和“余”同音,以帛鱼为饰,可能表达了古人对生活富足的美好期望。


图片


这件丝织品衣残长5.5厘米,领残长11厘米,领宽0.8厘米,通袖长11厘米。衣身为单层无衬里,由红色绢制成,领部及袖缘则采用蓝色绢。对于这件丝织品,一类学术观点认为这是仿成人衣服制作的随葬品,另一类观点则认为因发现地点位于边塞军事设施遗址,文物体积较小,也可能是儿童玩偶服装。


甘肃简牍博物馆整理研究部主任肖从礼介绍,根据河西走廊出土的简牍文献记载,在古丝路流通使用的丝织品至少有丝、帛、绮、练等14种品类,这些品类多样、质地柔软的丝绸在市场上备受青睐,被中西商人等同于货币使用。“丝绸实物和简牍文献相互呼应,实证了中国丝绸和丝织技法自东向西传播的历史。”

原标题:这些文物,来自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