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受损在老年人群体中非常普遍,近日有机构发布行业调研报告,称我国老年听损群体规模高达1.2亿,但是过去五年中只有14%的人进行过听力测试,助听器佩戴率不到5%,远低于发达国家。与此同时,很多人在网上购买各种不规范的低价助听器,不仅无法实现助听效果,甚至可能“越戴越聋”。
媒体抽样调查了电商平台热销的至少15款助听器,结果发现其中有的并无医疗器械注册号,是假冒助听器;有的打着“智能降噪”“无需验配”的旗号,实则只是扩音器;还有的是多个品牌“共享”一套医疗器械注册证,“贴牌生产”已成业内常态。助听器原本是帮助听力受损者实现正常交流的,然而,目前电商平台上大量销售的助听器竟变“助聋器”,骗取消费者钱财不说,还可能对使用者残余听力造成不可逆损伤甚至致聋。
在我国,助听器按照第二类医疗器械进行管理,但从媒体调研来看,电商平台中很多产品资质可疑,店家拿不出医疗器械注册证。也就是说,大部分在售的“助听器”都称不上是医疗器械,顶多算消费类电子产品。一些打着“老年人耳聋耳背专用”等旗号,甚至就在产品介绍页用形近字“且力听器”来暗示效果的伪劣产品,就那么堂而皇之地被挂在平台上售卖。
伪劣助听器为何泛滥?首要原因就是平台方审核不严,没按照医疗器械准入机制来对助听器进行相关管理。对此,电商平台无疑有责任用更精准严格的准入机制对平台商品进行规范。而我国目前对于助听器缺乏清晰的行业标准,所以与此同时,在督促电商平台履责之外,助听器市场还需要建立一个更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用严格的标准、专业有效的市场监督,去保障广大助听器使用者的听力健康和消费权益。
现在很多人对视力特别重视,知道在配眼镜前去认真验光,甚至先去医院诊断一下是真性近视还是假性近视。其实助听器也是如此,要想实现矫正听力的最佳效果,也要进行听力评估、试戴、调试、保养等环节。甚至助听器因为零部件比眼镜复杂精密,在选购和保养方面,应该比配眼镜更为用心才对。可遗憾的是,现实中很多老年人或者其子女,都缺乏这方面的认知,以为随便买一个就能凑合着用。这种认知方面的普遍不足,也是市场乱象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总的来说,认识到这些低价助听器的危害,是行业规范的第一步。接下来,要通过一定的宣传让更多消费者认识到助听器的相关健康认知,同时要在行业标准和监管细则上尽快有所完善。只有市场监督变得专业起来,助听器行业才能健康发展。
原标题:伪劣助听器“越戴越聋”,市场监督应更专业
来源:光明网
初审:李焕君
复审:朴姬妍
终审: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