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防控重大传染病的一个法宝。1952年,毛泽东同志题词:“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从那时起,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先后开展了除四害、改水改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创建健康城市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中国政府“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以表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用较少的投入取得了骄人的健康绩效。这一举世瞩目的成就,离不开爱国卫生运动的贡献。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广泛调动各方面力量,使全党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事实证明,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必须充分发动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而这正是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党和政府发挥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亿万人民同心协力、众志成城,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展现了令人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中国力量。
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工作的伟大创举和成功实践,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康促进运动。虽然爱国卫生运动发端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但在今天依然不过时。爱国是核心,卫生是根本,运动是方式。爱国,体现的是每个人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卫生,体现的是每个人的健康素养和文明习惯;运动,体现的是党和政府领导、多部门协作、全社会广泛参与。只有政府、社会、个人形成合力,才能筑起预防疾病的“钢铁长城”,创造优美和谐的人居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抗击疫情的战斗,提升了全民的健康理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健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旦出现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问题,将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损失。只有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将健康理念融入各项政策,坚持预防为主,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确保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要围绕不同时期的突出卫生问题,把广大人民群众发动起来,不断改善城乡环境,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当前,我国依然面临着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不断丰富爱国卫生运动的内涵,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让各行各业积极参与社会卫生健康治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抗击疫情的战斗,催生了全民的健康行动。心中有敬畏,行动有分寸。出门佩戴口罩、垃圾分类投放、保持社交距离、看病网上预约、推广分餐公筷……这些静悄悄的变化,成为百姓生活的一抹亮色。在一个文明法治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获取自身健康的权利,也有不损害他人健康的义务;每个人不仅要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更要对他人健康和公共安全负责。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就是要把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使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单位都成为健康中国建设的倡导者、参与者、实践者,筑牢健康中国建设的微观基础。
预防传染病,爱国卫生运动是最有效的“疫苗”。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但保持疫情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的任务繁重,必须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防控成绩,巩固防控战果。疫情防控常态化后,提升社会健康综合治理能力迫在眉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完善公共卫生设施,提倡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 爱国卫生人人受益,疫情防控人人有责。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让爱国卫生运动成为健康中国行动的新契机、新动力、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健康基础。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