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春耕新事

时间:2024-05-06 来源:新华社

微信图片_20240401133425.jpg

图片
“良技+良种”种出增产“科技范”
正值东北春耕期。在吉林中西部粮食主产区不少村屯,播种后的地垄间多了一条条滴灌带。今年,越来越多种粮大户正通过应用“水肥一体化+密植”等粮食高产技术提高粮食单产。
在吉林省乾安县附余村,地头上一台台拖拉机牵引着播种机在田间播种,滴灌带铺设设备同步将滴灌带浅埋在垄间。地头的井房子里,自动化的“水肥一体化”装备一头连着机井,另一头通过主管道与田间的滴灌带相连。
“这是最新应用的种植技术,不仅能及时缓解旱情,还能提高肥料利用率,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提高。”附余村合作社理事长吴国发说。
吉林西部地区十年九旱,干旱的气候和传统的耕作方式曾一度制约着这里粮食产能的提高。近年来,吉林省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大力应用“良技”和“良种”。今年,吉林省聚焦粮食作物在产粮大县实施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通过技术指导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应用先进种植技术配套高产品种来提高粮食产量。

图片

近日,吉林省乾安县附余村的农业经营主体在农田间铺设滴灌带主管道。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去年,附余村通过专家指导,在部分土地上尝试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增产幅度达20%,实现了大丰收。今年,附余村集中了3000余亩土地,在当地政府和农资企业的帮助下,安装了“水肥一体化”装备,采取大垄双行的播种方式。“今年我们选购了耐密植的玉米新品种,配套新技术提高了播种密度,产量肯定还能增。”吴国发说。
今年春耕期,吉林在中西部多个产粮大县建立“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示范基地,让更多农民了解和参与到新技术推广。在全国产粮大县吉林长岭,当地不仅请来中国农科院的专家为各村合作社制定“水肥一体化+密植”种植技术方案,还为应用新技术的农业经营主体给予每亩100元左右的资金补贴。

图片

近日,吉林省乾安县的一家农业经营主体正在地头上为播种和铺设滴灌带做准备。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在长岭县流水镇四间房村,合作社雇佣的大型智能农机正在田间进行精准播种。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占超说,播种后48小时内,我们通过滴灌带统一对农田进行灌溉,田间管理更加精细,玉米出苗齐,长势就更好。为了试验最佳的增产方案,合作社今年试种了多个耐密植玉米新品种。“种植密度从过去每公顷6万多株提高到8至10万株,看看这些玉米品种在哪种密度下增产效果最好。”陈占超说。

据了解,吉林省今年预计新增“水肥一体化+密植”技术100万亩,总应用面积达700万亩。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处副处长郑宏阳说,新技术应用对提升粮食产能的潜力巨大,今年将聚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开展针对性高产技术推广,预计可带来上亿斤粮食产量的提高。

图片
“智慧农业”里的增收新账本

眼下,正值东北农民春耕生产的忙碌期。在吉林的一些村屯,种粮大户们有别于过去依靠经验耕作,他们正利用新建起的监控监测设施和农业信息系统等“智慧农业”装备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降低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在全国产粮大县梨树县的青堆子村,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拖拉机正在农田里来回穿梭,只见拖拉机走过,播种机播种、施肥一气呵成。在地头上,每隔百十米,数米高的监测装置格外显眼,太阳能电池板、摄像头、害虫监测等装置一应俱全。“气象、土壤、病虫害等多种农田信息实时监测并回传到合作社的农田管理系统中。”合作社负责人王军说。

图片

吉林省梨树县青堆子村地头的农田监测装置。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在合作社的办公室里,王军打开电脑,合作社每一个地块的实时画面和各种农田信息便展示在大屏幕上。一台台正在进行春耕作业的农机也被标注在画面上,农田播种情况一目了然。

自从去年安装了这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着近千公顷土地,拥有70多台套各式农机装备,实现全程耕作机械化。但土地面积大,也带来不少麻烦。王军说,过去每块地何时播种,是否完成播种,出苗情况如何,都得亲自到地头多次踏查——不仅效率低,还导致部分地块没播种或出现灾情没能及时发现造成损失等情况。

图片
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进行播种作业。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现在,合作社把拖拉机全部安装了导航定位系统,能够实现卫星导航精准播种,社员们在办公室的电脑上就能查看每块地的作业情况,掌握播种情况和玉米长势状况。去年,合作社有几个地块出现涝灾,因没能及时发现出现减产。王军说:“现在通过电脑,有地块出现灾害、虫害等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发出提醒,我们就可以及时采取针对性补救措施,降低损失。”

图片

吉林省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查看各地块农业信息。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现在,合作社通过“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农田灾害及时发现,精准作业降低粮食损耗。王军算了一笔账,每公顷土地光粮食减损就能达总产量的5%,相当于增收1000元以上。这几年,合作社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实现每公顷土地增产10%,采取农资、粮食统购统销实现每公顷土地节约800元。“一系列现代农业生产措施的应用,综合算下来每公顷土地比过去节本增效近4000元。”王军说。

近年来,吉林省正在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除了推进良田、良种、良法、良技应用,重点支持“智慧农业”装备的普及应用。从“会种地”到“慧种地”,吉林正依托“吉农云”等数字农业管理平台,加速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目前,吉林省应用“吉农云”的农民合作社近2000个,建立智慧农场60个。

图片
“村企联营”打开现代农业新路

进入五月,黑土地上已呈现出一派春耕火热景象。在产粮大市吉林省四平市的叶赫满族镇英额堡村,农业企业的几台大型播种机已准备就绪,开始播种。今年,英额堡村与企业合作,村里负责集中土地,企业负责生产经营和粮食销售,走上了“村企联营”的现代农业之路。看着这一台台“大家伙”驰骋在田间,村民们赞不绝口。

英额堡村是地处半山区的脱贫村。过去,村里土地主要依靠村民一家一户耕作,村民们土地分散,缺少大型农机,不仅耕作效率低,而且由于缺乏先进农业技术,种粮效益也难以提高。

图片

在英额堡村,高标准农田边正在安装建设的“水肥一体化”设施。新华社记者 薛钦峰 摄

这两年,脱了贫的英额堡村一直在探索如何依靠土地带动村民增收。“2021年我们村里成立了合作社,300余户村民带地入社,想办法搞土地规模化经营。”英额堡村党支部书记胡成君说。

土地集约了,但资金却成了难题。合作社因缺少大型农机具,加上不懂先进种植技术,只能把土地流转给一些大户去经营。“一亩地1000元流转费用,比农民自己种地的收入多不了多少。”胡成君说。

借助外力,合作经营,让村民更多享受土地增值收益。今年春天,英额堡村对接了农业企业进行村企联营。村合作社2000余亩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交给企业种植,企业提供先进农业种植技术及大型农机具开展现代农业生产,提高种粮效益。

为使企业既能把地种好实现增产增收,又能保障好村民的利益,英额堡村的村干部负责监督企业的种植管理,同时企业每年春耕前先把保底收入发给合作社的社员。胡成君说,社员每亩土地已拿到1120元,比过去流转给大户高出100多元,如果今年收成好,企业还会再给社员追加分红,村民的收益大大提高了。

图片

农业企业的技术人员正在田间查看播种情况。新华社发

现在,随着春耕顺利进行,英额堡村正谋划着与企业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打算拿出一块建设用地,以合作的方式由企业投资建厂加工玉米食品,通过延伸产业链进一步提高种粮效益,让全体村民持续受益。”胡成君说。

不仅在英额堡村,在吉林不少产粮大县,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专业化企业+规模经营主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户、“保姆式”全程托管等多种合作经营模式正在兴起。今年,吉林省还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壮大三年攻坚行动,支持农业规模化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


原标题:黑土地上的春耕新事